音品之乐感

音品之乐

    感乐感是什么呢?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概念。只能笼统地说:乐感是具有音乐艺述欣赏力的听众,对音乐美好内函的主观欣悦感受。这种美好内函也许包括韵律、和谐、平衡以及其它许多特有的诱惑力。音乐是世界上千百年发展、交流所形成的庞大的、广范的艺术形式,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是由人歌唱或咏颂发出的声音,歌唱者有男、女以及男、女童声之别,按歌唱者人数有独唱、重唱、轮唱合唱之别,按声部有低、中、高音之别,按唱法又分为古典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等:而器乐则是由单件或多件乐器演奏形成的音乐,乐器种类是相当多的,按类型可粗分为弦乐器(小、中、大提,低音BASS,中乐之各种胡琴等)。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以及中乐的各种萧、笛、锁吶等),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等),键盘乐器(钢琴、钢片琴、管风琴、电子琴等)、弹拨乐器(竖琴、吉它、曼陀林、中乐的琵琶、月琴、三弦、以及筝、古筝、古琴等),打击乐器(有调打击乐器有定音鼓,钟琴、木琴等:无调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钹,锣,三角铁,响板,铃鼓,沙球等),器乐按演奏方法又可分为独奏、重奏、协奏以及交响乐等。每一类声音都能体现音乐感。
    要鉴听一套音响系统的乐感,最好将上述的各种声乐、器乐作品都放出来仔细听一听,但这需要大的声源软件,也需要相当长的监听时间。那么有没有便捷的方法也可以较准确的监听系统的音乐性呢?实际上只要集中放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天碟就行了。
根据发烧友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器乐比声乐在鉴定乐感时敏感些,同时也比较科学标准。器乐中主要可通过监听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来达到试音的目的。这两种乐器就是号称乐器之后的小提琴以及号称乐器之王者的钢琴。一张名家演奏的、录音效果极佳的、公认的小提琴天碟,在一套真正的HI-END系统中放出的小提琴声音简直美到不可名状,它的柔美色彩使你想到天鹅绒,它的鲜灵口味使你联想到一颗刚剥了皮的水汪汪的新鲜荔枝肉滚入你口中,它亮丽而不刺激,滑润而不饱腻,有肉质而具傲骨,优柔中暗寓刚劲,平顺中突现跳跃,琴音的延伸、滑动、转折、搓揉、切擦、颤动、顿挫、和弦、琴腔共呜等都能重现得淋漓尽至,在万千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方面,任何一位高超的演奏技巧方面,任何一位高超的演奏家都有别人不可能模仿替代的独特个性,正如在你面前有一群美到沁人心肺、纯洁到不食人间烟火味的妙龄少女,一个个诱你神魂颠倒,口水直咽,但他们又是那么多姿多彩,每一位俏脸模样都与其他人不同。这就是小提琴的乐感。
    钢琴的HI-END音乐性则充满了阳刚,健美,精灵,激越,响脆;清澄,重击时如雷霆万钧,琴音能与整个演奏厅共呜,轻松时又如碧波涟漪,毫无拖泥带水的无病呻吟感。钢琴声的美妙、洒脱当然使我们面前真正像看到站着一位令无数女子痴心欲炽的白马王子形象。但是,只有上好的钢琴声才能给人以十分高雅的美感享受,若放音系统质量较差的话,则听钢琴曲味同嚼蜡,没有任何诱人的音乐感召力。
    小提琴声与钢琴声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声色平衡。小提琴声若柔美得过浓、过腻,常使这套系统在重放钢琴声时出现某种程度的击木式闷声;反之,钢琴声若显得过份清脆,没有一定的重量感、质感,则在重放小提琴音色时会出现不应有的擦钢丝式硬声,失却音乐美感。
    一个系统,若重放小提琴与钢琴的演奏都有非常出色的声音,都极富有音乐性,那么基本上可以讲,这个系统在重放任何音乐时其音乐性将不会有大问题。当然,也可以放几张交响乐、男女声独唱,以及「夜深沉」,「丰收锣鼓」,「鬼太鼓」之类有锣鼓点子的音乐片作补充监听,这样对系统音乐性的评价将更客观与全面。
音品之顺性
    所谓「顺性」就是指顺耳性,即音响发出的声音顺不顺耳?俗话说:「眼睛里掺不得砂子,耳朵里容不得碴子」。对耳朵的听觉来讲,什么是音响系统放音中可能出现的碴子?情况有多种,比如:凌厉尖刺的高音,发毛走调的歌声,闷声闷气的昏蒙蒙无法分辨出任何乐器特色的群奏的浑浊感,隆隆闷雷般无休止的低音,摧心荡肺、具有严重侵犯听者健康的小鼓锤击声,还有嘶嘶嘶、格厉厉……之类器材材料的共鸣声,这些都是从音源本身(指录音软件)、音源拾取处、前置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到音箱发声等一整套环节中各种失真的累积所造成的。比如有CD机的数码取样速度误差所造成的失真(所谓JITTER失真),放大器材的非线性失真、相位失真、互调失真、交赿失真与开关失真(这两类失真与乙类放大器有关),瞬态失真、电源电压不平稳、直流化时的波纹系数、变压器离散磁场与回路电流的交互作用,还有各种专项的调制失真、……最后还有扬声器在电——磁——声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失真等等。作为HI-FI起码要求,这些失真一旦达到凭耳朵能明显分辨出来的程度,而变成一堆很不顺耳的碴滓的时候,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必须尽量使听起来很顺、很纯。
    由上面的说法我们知道,从信号源拾取通过各级放大电路到电声转换,百分之百地避免失真是不可能的,鉴别一套器材的「顺性」好坏,实际上也是对该器材的失真程度进行检查,可以通过种种电子仪器设备来检测单件或系统的各项主面失真指标。但至少目前为止,这类测试指标最多只具备参考价值,这是因为:其一,目前的测试方法不完备(例如一般只输入标准方波或正弦波作信号源),其二,人耳对失真的反应不单取决于失真的幅度,还取决于失真的类型特征,比如,一般人认为人耳对奇次谐波失真的敏感度大于偶次谐波失真,总的来说,目前这里面的详细因果关系还未搞清楚;但至少现在已经有如下的共识:仪器上波形的畸变大小不完全能代表人耳听觉的不悦性程度,胆机从仪器上测出的总谐波失真一般比石机要大1~2个数量级(10-100倍),但它们的顺性一般却优于石机,其原因就在于胆机在其失真总谱中,对于人耳具有敏感性、剌源性、不悦性、侵受性的失真成份(这些被称为恶性失真,比如一次谐波失真)相对较少,而石机尽管总谐波失真小,但上述这类关健性失真却包含较多,其结果就使得不仅是HI-END级胆机,甚至连普通胆机在顺性上都能达到起码的听音要求。而中低档石机在顺性方面一般要差一些。
    在人耳听沉感知区20Hz-20KHz范围内,不妨分为四个频段,140Hz以下的为低频段,140Hz-2KHz为中频段,2KHz-10KHz为高频段,10KHz-20KHz为特高频段。低频段的恶性失真可造成鼓声与低音提琴的空泛、扩散、浑浊、或者产生摧人心肺的侵害性锤击声。高频段的恶性失真可造成声音变调、发毛、口齿不清或者走向另一极端——凶硬。人耳听觉对这些失真属于最厌恶的类型之一。其中对于「凶硬」之声常冠以「数码声」之类贬词。然而胆机却没有这种「凶硬」之声,声音比较柔顺,美其名曰:「有胆味」。特高频段的恶性失真主要是造成弦乐声、木管声、钢琴声以及女高音声中原有的泛音成份变性,使声音带毛边、尖剌,钢铁声化,或木钝、粗糙、乏味,失去华彩和细致的真实感,使音乐的取悦性大大降低。至于中频段,以往的音响制造者、设计师认为失真主要出在频谱两端的高低频段,对中频段的保真度没有很认真注意,现在观点改变了,他们认为中频的保真度十分重要,可能属于频段中最重要的。其它频段的恶性失真都有很明显的直接感觉,可以用适当的语文言来表达和形容,而中频区的恶性失真给人产生的是一种无法言传的总体上不顺耳感觉,这种不顺耳感觉并不是「鹤立鸡群」式的很突出地夹杂在总音域中,而是一种基底性的不顺耳,而且单听起来也不是十分明显,但不同档次的器材一比较,马上就分出高下了。如果说整个纯音域象一杯纯水,则良性失真可比作溶性成份,搞得好甚至可以起到糖蜜或味精等佐料的作用,而恶性失真则是不溶性杂质,其中高、低频段的失真是大大小小的沙粒、尖碎石砾,甚至是石块。而中频段的恶性失真则是混悬于水中的细泥沙,单凭肉眼难检,但却能使整杯水变浑,影响整杯水的透明度。
显然,系统发声中滤尽恶性失真,就像一杯水变得一汪清澈,这是对HI-END系统的基本要求,一般高档胆机系统能达到这一要求。若能连良性失真也基本滤去,则这种系统在「顺性」——也就是保真度方面就达到了HI-END的更高层次,这种清澈而中性的纯水就不带有任何音染的味觉了。能高保真地重现音源信息(胆机目前由于真空管构造的固有失真,在这一高标准层次上只能输于高档次的石机了),但充其量我们也只能做到高保真的「高」而已,全保真则只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和理想境界,我们只能努力向这个目标接近,但永远也不能达到。
    对失真、特别是那些微弱的恶性失真或者味精型良性失真的敏感度,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听觉差异。在这方面我们不否认有先天因素存在,确实在人群中只有少数是金耳朵,他们对声音的带宽、响度、特别是细节有极高的辨别能力,但一般人对系统包括失真度在内的种种质素指标的鉴别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多听、多比较、多揣摩、多思索、多总结来获取与提高。